雷同①
《论语谶》②:雷震百里,声相附也,谓言语之符合,如闻雷声之相同也。
我国古时有一种说法,打雷时万物都同时响应。意思是说,打雷时万物都有回声,但人应该用自己的心去判断其是非,不要取他人之说以为己语,像万物闻雷声惧怕而回应那样。因而,“雷同”还有“随声附和”之义。
后来,雷同被人引入文学中来,便有了今天的意思。看电视剧时,我们经常看到“本剧故事纯属虚构,如有雷同,实属巧合”的字幕。在文艺评论中,“雷同”一词多用来批评那些缺乏新意、千人一面的作品。实际上,“雷同”一词最早是从古书中来的。
①雷同:雷一发声,万物同时响应。今泛指事物与人相同者。
《论语谶》:雷震百里,声相附也,谓言语之符合,如闻雷声之相同也。
《楚辞·九辩》:世雷同而炫曜兮,何毁誉之昧昧。
后来又衍生出两种意思,一指随声附和,与他人的一样;也指一些事物不该相同而相同。
图片
1.随声附和。
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毋剿说,毋雷同。”郑玄注:“雷之发声,物无不同时应者;人之言当各由己,不当然也。”
《后汉书·桓谭传》:“略雷同之俗语,详通人之雅谋。” 李贤注:“雷之发声,众物同应,俗人无是非之心,出言同者谓之雷同。”
唐·杜甫《前出塞》诗之九:“众人贵苟得,欲语羞雷同。”
2. 不该相同而相同。
清·钱泳《履园丛话·艺能·营造》:“造屋之工,当以扬州为第一,如作文之有变换,无雷同。”
冯骥才《雕花烟斗·画家》:“而唐先生的烟斗,造型、图纹、形象、制法,乃至风格,无一雷同。”
②《论语谶》书名,或称《论语纬》,汉代谶纬之书中的一种,八篇,分为八卷,唐代分作十卷,皆题魏·宋均注。已佚,明代以来有多种辑本,以日本学者安居香山、中村璋八《纬书集成》辑本为最备。
战国、秦、汉以来,《论语》本属于传记之类,与《五经》并非同等的地位,不列为经典。因为《论语》乃记孔子及其门弟子的言行,对于儒家来说有着重要地位和特殊意义,所以汉代儒生也为它造了纬书,只是它不称为“经”,则无所谓“纬”,故以“谶”名,称之为《论语谶》。
明代孙瑴《古微书》云:“《论语》不入经,亦不立纬,惟谶八卷”,又说“纬依经者也,谶则曰老子、曰尹公、曰刘向,皆援古圣贤而不丽于经,惟《论语》有谶八卷焉。”实际上“纬”与“谶”的性质相同,在称呼上通用无别,所以《论语谶》也称为《论语纬》。
《隋书·经籍志》载阮孝绪《七录》中有《论语谶》八卷,宋均注;《旧唐书·经籍志》、《新唐书·艺文志》均著录《论语纬》十卷,魏·宋均注,此二者实一书也。
图片
《白虎通义·辟雍篇》引《论语谶》曰:“五帝立师,三王制之”(此条明代孙瑴《古微书》辑入《论语比考谶》),是《论语谶》在东汉初已经流行,说明它制作较早。唐代以后《论语谶》散佚,明代以后有《古微书》、《玉函山房辑佚书》、《黄氏逸书考》等多种辑本,今以日本学者安居香山、中村璋八《纬书集成》辑本为最备。
属于“谶”的书,多为基于星辰所作的零碎预言。但是若检查现存《论语谶》的内容,例如佚文最多的《摘辅象》,论述的是孔子及其弟子颜渊、曾子、樊迟、子游、子夏、子贡、子路等说素王或素王的司空、司徒的事,以及孔子和弟子们的异常容貌及其事迹。
《摘衰圣承进谶》是有关帝王、霸的理想状态,以及麟、凤的记载,《比考》、《撰考》论述了自黄帝、尧、舜至孔子及其弟子的行动的《尚书中候》相类似。
正因为《论语谶》以纬书的创作者孔子为中心,所以它能成为探明纬书性质的重要资料。书中尊孔子为素王,门弟子为群臣,俨然一朝廷,为儒学宗教化奠定基础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